什么是逆反心理營銷?
對于逆反效應(心理),社會心理學的解釋是:人們把一個人對外界的情感與行為做出負向心理反應并影響其后續(xù)行為的現象,稱之為逆反效應;如果用在營銷上,則是指有時某些消費者對某個營銷活動的刺激產生與營銷目的相對的或相反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傾向。簡而言之,對于營銷者設下的引導和預期,就是“故意對著干”、“反其道而行之”。而這種“對著干”,則成為很多營銷人士假意創(chuàng)意的突破口。
逆反心理是雙向的,可以朝好的方向逆,也可以向壞的方向逆。如果我們的營銷行為,遭到了對方真正的逆反,那就變成了“反感”;如果我們的營銷行為得到積極的反應,那就是“欲擒故縱”。
越是不容易得到的東西越讓我們刻骨銘心,越是容易夠得著的東西越覺得無所謂去珍惜。
這樣的逆反心理,讓我們去不斷的追求新奇、刺激。它運用到營銷之中,不僅滿足了逆反、好奇之心,還使用戶獲得了一種通常難以得到的情感體驗。同時,由于逆反促銷具有少見性、奇異性,很容易形成轟動性的營銷事件。而常見的操作手法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逆常規(guī)思維、逆?zhèn)鹘y(tǒng)思維、逆流行思維。
逆常規(guī)意味著反常規(guī)、超出常理和意外。比如銷售產品,正向的思維就是人要越多越好。但這種情況,往往是事與愿違或者具有相當的難度。若進行逆向的思考,我們的產品并不希望賣給所有人,我們的東西很有限。最開始的蘋果及后來的小米手機,都很好的運用了這一思維。
通常,我們一直以來都認為:一部電影、一本書就應該好評如潮。但事實研究驗證了這樣一個結果:一個不太知名的作者,寫一本書后,采取大規(guī)模吐槽式的營銷,恰恰能夠促使銷量提升近四成。近年來的電影市場上,各種爛片充斥但票房卻很好的案例不勝枚舉。
常見逆反心理營銷案例
在我們的互聯網領域及廣大的傳統(tǒng)商業(yè)領域,流行著大量的類似案例,只是我們平時很少去思考這背后的玄機。我們不妨來看看,國內外利用逆反心理營銷術的案例。
一、蘋果手機及其模仿者
蘋果的饑渴營銷在iPhone4s上體現的尤為突出。大規(guī)模排隊、斷貨等現象,即便不是真正的熱銷,卻讓很多圍觀者產生了購買的沖動。后來的小米手機,無不是獲得蘋果的真?zhèn)鞔蟾沭嚳薁I銷。饑渴營銷正是通過實施欲擒故縱的策略,通過調控產品的供求,引發(fā)供不應求的假象,引發(fā)消費的好奇和逆反心理,最后是瘋狂追逐。
二、英國555香煙為代表的經典
“禁止抽各種香煙,連555牌也不例外。”這是英國555香煙在很多營銷教材中北廣泛提及的案例,同樣類似的經典故事還有某品牌手表:“這種手表走的不太準確,24小時會慢24秒,請謹慎購買。”此類廣告都是充分利用了逆反心理營銷術的經典。
三、大約8點20發(fā)
2013年3.15晚會,央視打假蘋果保修政策與國外存在差異。這個無關痛癢的問題,在“豬一樣的隊友”@何潤東 將有預謀的溝通內容發(fā)出來后,引發(fā)了果粉對央視的反感,卻更進一步引發(fā)了果粉對于蘋果的擁護。這對蘋果而言,也是一種被動利用逆反心理的營銷事件,其效果無疑是讓央視免費給自己宣傳了一把。
四、互聯網思維下的“裝逼”品牌
互聯網思維火了很久,順便也推火了這些品牌:雕爺牛腩、黃太吉等。它們的成功其實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對逆反心理營銷術的運用。對于雕爺牛腩:要是覺得不好吃,那就是你沒品位;黃太吉:我賣的就不是口味,是夢想;馬佳佳:買不起房就是壓根不買房,懷疑我的都是有“x障礙”的苦逼。
當然,企業(yè)的營銷實踐中,逆反心理的營銷案例其實非常廣泛,運用是否得當還與產品本身、經營層面有很多關聯,不能一概而論。
文章編輯:微網網絡 最好的微信商城系統(tǒng)盡在Micronet微網
掃描下面二維碼,學習更多營銷技巧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fā)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